English

隔海一点灵犀通

2001-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依民 我有话说

朱双一的专著《近20年台湾文学流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是一部方法创新、视野开阔、资料翔实、评论中肯的学术佳著,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处于学术前沿的位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采用了“世代”研究的宏观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流派”研究是一种被学人常用且取得可观成果的研究视角,但“流派”研究由于其本身的一些局限,未能穷尽文学发展的所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尤其是在交通发达、资讯便利的当代,作家的创作倾向、风格以及游历交际日益多变,“流派”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从而使“流派”研究往往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窘迫或适足就履的武断。朱双一研究员采用“世代”研究的视角,超越了“流派”研究的模式,而更好地把握台湾近20年文学发展历史的整体脉络。

“世代”研究是以一个充分长的时段为考察单位的。这或许会使我们想起中国古代学人对唐诗初盛中晚的分期学说。但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初盛中晚的分期更多地是以时代的政治特征而不是以文学风格演变特征为基本依据的。“世代”研究的学术渊源毋宁说是来自法国历史学家的“长时段”学术范式,具体地则受到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尔《文学社会学》的启发。这一研究方法在我国虽有一些介绍,但用之于研究实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者尚不多见,而朱双一不仅借鉴而且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研究方法,尤其是能以实涵虚,用扎扎实实的具体研究来体现这种方法,而全无空谈玄论生硬搬弄概念之通病。

说本书作者视野开阔,一方面是与上述“世代”研究的宏观研究方法相关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在本书中论述了台湾近50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也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评报导等等所有各种文类,并且对他们的创作倾向、风格特征作了细致而准确的归纳和归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上下篇显示出的对台湾文学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显示了“世代”研究的独到之处,而对不同的作家在前后期的风格流变、思想转型、题材开拓或转移等诸多变化,又能了然于心,细细道来,并在一个个作家的诸多变化之中,显示出整体的“流脉”。而这种整体把握的能力,正是得益于作者长期来的占有资料的功力。这不但是指其占有资料多而翔实,显示出作者的勤奋与笃实,而且还指其对当前的、动态的台湾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上,指其占有最新资料的前沿性以及扎实的个案研究积累的学术敏感。

评论的中肯本来是文学史研究著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朱双一的一贯学术作风。这部著作的中肯还特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处着眼,扎实的个案研究与整体的文学流脉相结合;二是分寸感强,对文学现象作超越表面的辩证分析,如对于乡土文学以及本土倾向的评论,既重视它对批判传统的承续,又警惕它可能隐含着的带有“台独”色彩的不良社会影响,而对前后期的乡土文学,更能从表面相近的文学现象中过滤出微妙却至关重要的不同质素,而作出不同的解读、回应和批评。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学术专著,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学工作者以及文学读者,相信都会极有参考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